作者:小编 日期:2025-07-26 21:11:50 点击数:
中国卒中专科联盟接受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委会指导,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部委《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综合方案》工作要求,专科联盟组织专家充分调研和研讨,确定2025年工作规划,现发布如下。
1.完善组织管理体系,严格按照《中国卒中专科联盟章程》 进行管理,积极争取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探索“国家-区域-地市级联盟”分级的管理模式。持续推动成立省级、地区卒中专科联盟,鼓励建立地市级专科联盟,并报当地卫生健康 行政部门和中国卒中专科联盟秘书处备案。到2025年底,力争80%的省,40%的地市成立卒中专科联盟。
2.定期召开中国卒中专科联盟秘书处工作会议,讨论确定专科联盟相关工作安排,并汇报工作任务执行情况,报请中国卒中专科联盟常委会审议,进一步规范专科联盟的组织工作。
3.各级卒中专科联盟全年定期开展区域脑卒中防治工作会议,讨论并解决本地区脑卒中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请做得好的卒中专科联盟进行经验交流,相互学习。
4.持续优化卒中专科联盟工作登记平台,完善区域联盟数据查看和分析功能,推动工作执行。
由中国卒中专科联盟秘书处根据工作需求设立专家组或专班协助制定相关工作流程和规范,确保工作规范高效开展。
1.持续推动中国卒中专科联盟设立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全年计划成立10个以上的专家/工作委员会,协助卒中专科联盟各项工作开展和落实。
2.规范开展二级机构管理和评价,各专家/工作委员会需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主任委员任期一年,年度考核合格后可以连任,不受限制;面向中西部及基层加大培训和技术推广,中西部帮扶纳入专家委员会的考核体系;落实联盟委托的专项工作等。
3.依托中国卒中专科联盟数据质量提升工作委员会,进一 步加快数据研究与管理,明确数据使用管理流程和规范,加快信息化管理建设,提升数据分析质量、科研利用度及产出水平,为国家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1.各成员单位应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委会制定的卒中救治流程和质控指标,推广以卒中患者转归为关键指标(主要包括院内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好转率、残疾率、死亡率、复发率等)的评价指标体系,试行防卒中复发中心建设,助力百万减残工程阶段性工作目标落实。
2.针对中医和民族特色医疗机构开展卒中中心建设,各级联盟应积极参与向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委会推荐中医和少数民族医医疗机构卒中中心试点建设单位。
3.协助推进高原卒中中心建设,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重点在高原地区省级联盟落实相关工作推进方案,实现2025年建设100家高原卒中中心,高原地区省份地市100%、区县60%的建设目标。
1.全面推行2024版卒中急救地图工作的质量管理细则,区域卒中急救地图建设启动动态管理机制。
2.各级联盟成员单位应积极参与卒中急救地图建设,规范登记数据;优化数据登记流程,确保关键数据采集的便利性;推动卒中急救地图与院前急救系统信息的无缝衔接,提高地图实际应用效率。
1.继续落实试点区建设工作。加快开展试点区调研等工作,全面掌握试点区建设的进度和困难,及时修订完善方案、建设标准、效果评价指标等,确保工作目标的执行和落实。
2.加快推进第三批中风识别行动试点地区建设工作。发布试点区建设指引,统一建设标准和要求;各省级联盟可组织并推荐试点地区建设申报,提高区县参与度,符合标准后推荐到国家联盟,分级分阶段推进,确保行动质量的同质化,加快推广进度。 到2025年底,力争完成100个中风识别行动试点区/县建设单位。
(1)鼓励各省级联盟结合区域特点,组织辖区内区县先行开展省级中风识别行动建设试点,并制定相应评估机制。
(2)省级试点区建设周期为6个月,达到省级联盟评价标准后,逐步推进试点区从省级到国家级的升级转化。
4.启动中风识别行动健康科普大赛。加强媒体宣传,推动科普作品征集和推广。联合各省级联盟和专家委员会开展科普作品征集比赛。
国家卒中专科联盟联合国家卒中学院共同开展脑卒中防治适宜技术培训和临床科研培训,持续完善卒中防治适宜技术规范化培训内容,优化完善培训管理系统,通过卒中登记平台与培训工作平台的信息互通为各地开展培训质控管理和人才队伍培养 提供科学支撑。
(2)取栓培训班:针对省级、地市级及有条件的县级医院,计划培训医生3000余名。
(3)脑卒中防治血管超声技术培训班:针地市级医院和县级医院,计划培训医生3000余名。
(4)脑卒中防治血管病影像培训班:针地市级医院和县级医院,计划培训医生2000余名。
(6)康复治疗师培训:针地市级医院和县级医院,计划培训医生2000余名。
2.各区域联盟建立专项技术培训应设立长期实践基地,结合进修学习模式,采用闭环培训模式,并结合考核,提升培训质量。
3.培训工作向中西部倾斜:争取2025年年底参训学员覆盖中西部100个区县;通过组团式对口帮扶,举办培训班等形式, 2025年培训高原地区医务人员不低于2000人。
1.开展对口支援。东部发达地区的成员单位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成员单位进行技术和人才支持。
2.2025年全面开展远程会诊、远程教育和技术指导,推动远程医疗公益服务。区域联盟构建区域远程诊疗协调机制,建立 7×24小时远程值班溶栓专家顾问团队,通过结对帮扶促进基层医院能力提升;同时设立激励措施,增强各地区参与积Kaiyun极性。结合远程医疗管理规定和技术升级,探索远程医疗模式。
3.对开展溶栓技术的医疗机构实行分级管理,确保县、乡级基层医院具有广泛开展基础溶栓能力,达标后逐步指导开展对疑难、复杂病例的溶栓治疗技术。
4.西部人才培养和技术共享。组织针对西部地区的专业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每年不少于4期)。
5.鼓励和支持高原地区开展关于脑血管疾病的研究,特别是针对高原环境下的卒中特点和防治措施的研究。
本文来自【国家百万减残工程专委会】,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2025-01-28
2025-02-08
2025-02-22
2025-01-29
移动商城
抖音店铺二维码
快手店铺二维码